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历史(1 / 2)





  第二章

  尼罗河畔的历史

  创造了令人迷醉文明的古国,为了寻求和平与安宁,在尼罗河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王朝的不断更迭与战火的荼毒曾经让它满目疮痍,外来的强权侵略者执掌着它的权杖,奴役着它的人民。但是埃及却从未退缩,它从战火之中一次次爬起来,高举着千年传承的精神火炬向前,从一个奴隶制国家一路走入现代共和国。强权者只能获得暂时的统治,赢得最终胜利的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因为是他们创造了这样灿烂的文明,也是他们造就了埃及民族血液之中的刚强。

  古埃及时代

  作为埃及文化的起源时段,古埃及时代(前3100~前525)也被称为法老时代。在当时,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进行农业和畜牧活动,埃及文明也逐渐形成,成为尼罗河上游河谷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的上埃及与下埃及两个国家。从此,埃及进入了无休止的王朝迭代,国家制度的建设与璀璨文化的积累也就此开始。

  ◎帝国的二十六朝

  对埃及文明的探索总是引人入胜,5000多年前的埃及人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农业和畜牧技能,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国力迅猛发展,国王美尼斯决心统一尼罗河入海口的下埃及,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埃及王朝,推动埃及进入了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国家阶段,而美尼斯也成为了古埃及第一个法老。

  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战车上与赫梯人战斗。

  进入统一之后的古埃及,并不是从此步入坦途,国家政治的迭代在权力的争夺之中永无休止。从公元前3100年开始,至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经历了6个王朝,这也是古埃及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期,国力的提升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金字塔等伟大的创造在这一阶段出现,直至第六王朝王权日益衰落,法老的权力不断受到制约,国家也开始分裂。这一阶段也成为“第一中间时期”,这样的分裂低谷期一直到第十一王朝重新统一才结束。

  公元前2060年至公元前1785年,是古埃及发展的第二个政治稳定期,也被称为中王国时期。这一时期,十二王朝将埃及的首都迁移到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扩大了与叙利亚、克里特等周边国家的交往,青铜器也开始大范围使用。但到十三王朝时,政权又一次被瓦解,埃及第一次遭受到外族入侵,埃及北部大部分地区被驾驶战车的喜克索人占领,此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前1720~前1570),这里经历了“太阳神不在的统治”。

  但是坚强的埃及人并没有因为强悍的外敌而退缩,他们积极学习喜克索人的战术和武器,在十七王朝阿赫摩斯一世的带领下于公元前1570年将他们驱逐出境,重新获得了埃及的统一局面。从公元前1570年到公元前1070年,埃及进入了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国力强盛,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十九王朝更是与赫梯帝国经历了长达16年的战争,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才宣告战争终结,而此时的埃及已经成为横跨北非和西亚的强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从二十王朝之后,由于一系列奴隶起义,统治者疲于应对,导致埃及国力衰竭。直至二十五王朝为埃及第三中间时期(前1070~前664)。自二十六王朝开始,进入古埃及后期,最终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宣告古埃及时代结束。

  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法老时代宗教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古埃及时代的文化无外乎就是神祇与庙宇、陵墓与木乃伊。这些东西让人觉得古埃及人时时刻刻都在为了死亡而奔波劳碌,但事实上古埃及时期的文化与宗教都是建立在生命永恒的信念基础上,他们在众神的帮助之下,为了确保生命永恒而矢志不渝。

  古埃及时代的宗教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信念系统,其核心内容是让对立面达到完全平衡,以维持宇宙的秩序。古埃及文明的发展高度让当时的人们认为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依赖神灵的帮助,于是他们利用保持宇宙和谐的仪式来反复敬神。

  埃及诸神最早都被当作自然界的代表来崇拜,围绕这些神祇衍生出了许多神话,每一个神的个性特征也就此变得鲜活。根据“一神独创”的说法,主神普塔凭借着意念创造了世界,然后以神的名义创造了生命。但也有一些神话则认为生命的出现应该归功于赫利奥波利斯的创造神阿图姆,他生了两个孩子舒与泰福纳特,他们又分别生下大地神和苍天女神,天地之神又创造了一群孩子。

  作为太阳神代表的法老王(“法老”一词源自于埃及语“perwer”,意思是大厦),一直都被认为是“拉神之子”。后来,由于政治需要,人们将地区神阿蒙奉为全国之神,为了确保他的地位,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拉”字,称为“阿蒙-拉”,意思是“众神之王”。

  与神祇相关,神庙作为古埃及人生活的中心,也是各个居住区的核心。神庙一律使用石头建成,建筑物表面会被涂上彩绘,刻上铭文。画在外墙上的战争和毁灭的残酷画面,与画在内壁上的真诚祈祷时的宁静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除了执行宗教功能之外,神庙还同时作为市政厅、学院、医疗中心。现代的教堂和清真寺都是向教徒开放的,但古埃及时代的神庙只允许祭司出入,祭司们侍奉神祇,求助神的力量为大众造福。在神庙中,大祭司的工作就是代表国王起到尘世与上天之间的沟通作用。

  画在古老莎草纸上的古埃及法老和女神

  ◎象形文字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古埃及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但也有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使用文字的记录至少要提前200年,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还要早。

  古埃及神祇形象与象形文字

  埃及神庙殿墙外的人像与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最初使用文字来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他们使用的图形符号被称为象形文字(hieroglyph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神圣的刻写字母”。经过3500多年的持续使用和改进,象形文字从几个简单的符号发展成为具有6000多个符号的复杂文字。这种文字没有元音,也没有标点符号,既可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更可以上下互换,写法上的变幻莫测也让象形文字读起来更加神秘难解。

  象形文字的优美造型也让它们广泛使用在刻写墓碑与神庙铭文上,文字和画面结为一体,相得益彰,两者都具有神圣的力量,代表着力量、繁荣和生命的符号被认为具有独特的功效,国王和诸神的名字更被刻写在一切建筑物上,使其流芳百世。

  古埃及人虔诚地相信:说出一个死者的名字等于让他复活,因为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和灵魂一样重要。如果失去了名字或者灵魂,就会被人们遗忘,这样的命运常会降临在受到公开指责的不幸的人身上,不管他是普通人、国王还是神祇。一切有权势的人名被反复刻写,前面还被加上“生命”、“繁荣”、“健康”等吉祥的词汇,刻写国王名字的地方还要修建一道防御墙。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椭圆形,每位国王的5个名字中有两个被写在椭圆形中。

  发现最晚的一件象形文字铭文刻写于公元394年,基督教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埃及神庙被逐渐关闭,相关的一切知识也就此湮没。古埃及时代的结束,不只是代表政权的更新换代,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更迭。

  阿契美尼德时期-罗马统治时期

  经过了二十六朝的积累,古埃及时代在一片奴隶起义和外敌入侵的喧嚣之下结束,紧随而来的却并不是国家的安稳,而是更加波涛汹涌的时代大潮。埃及的历史传承似乎总是伴随着战争,但就在连绵的战火之中,智慧的埃及人民依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

  ◎阿契美尼德时期(前525~前332)

  公元前525年,埃及已经步入了衰弱,但是敌国波斯却越来越强大。这一年,在波斯帝国冈比西斯二世的统领下,军团攻陷了埃及首都孟斐斯,连法老都被掳走至苏萨。从这一年起,至公元前332年,埃及进入阿契美尼德时期。

  国家的沦陷刺激着每一个埃及人,虽然波斯帝国兵强马壮,但埃及人却不愿意被永远奴役。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埃及曾经爆发了多次反抗波斯帝国的起义,虽然也曾经成功地打击侵略者,但最终依旧未能将波斯人驱逐出去,这个古老的国家依旧处于波斯国王的管辖之下。

  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埃及被划入第六总督区,同时被划入的还有塞浦路斯和腓尼基。这一阶段被称为埃及的第二十七王朝,至公元前402年宣告王朝结束。

  公元前380年,埃及被第三十王朝统治,这也是最后的本土王朝。奈科坦尼布二世的统治结束之后,波斯人曾经短暂恢复对埃及的统治,被称为埃及第三十一王朝。但是不久之后,更加强大的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大帝进攻波斯,让他们不得不将埃及拱手相让。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托勒密时期(前332~前30)

  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统治者菲利普二世的儿子,他登上王位之后便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开始征服世界。在征服叙利亚和巴拉斯坦之后,于公元前332年到达埃及。在这里,他受到解放者一样的欢迎,埃及祭司还授予他法老的头衔。但是为了追求进一步的成功,亚历山大只在埃及待了6个月就前往印度,却在归途中染上疾病,于公元前323年死在巴比伦。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腓力三世,以及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这两任君主都没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雄才伟略,稍显懦弱,以至于朝纲不振。马其顿将军拉格斯之子托勒密一直在埃及担任总督,公元前305年,托勒密自立为埃及王。此后托勒密的后裔统治埃及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入主。

  公元前30年,托勒密十二世的女儿、被称为“艳后”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在罗马帝国马尔库斯·安东尼奥的帮助下掌控了埃及,但却引发了元老院的不满。于是,安东尼奥的内兄屋大维对其宣战,于这一年8月31日宣布成为法老,至此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而完全失去了独立。

  ◎罗马统治时期(前30~639)

  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后,埃及包括除了西奈半岛之外的如今埃及大部分地区,西邻克雷塔和普兰尼加,东接犹太行省(后称为阿拉伯行省)。当时的埃及继续保持了农业的旺盛,是罗马帝国主要的谷物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