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农门长孙逃荒记第24节(2 / 2)

  杨永康父子俩倒是有些尴尬,自知和周家人无亲无故的,也不过是因着曾经同村的那点儿情分才腆着脸跟来罢了,可是再大的情分也总有用光的那一天,人家已经借钱给他们父子俩买了船票,难不成到了衡池郡还要赖着周家人不成?

  杨永康自觉做人绝对不能没有骨气,他还带着儿子呢,更要给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刚才就想开口和周老爷子提出告辞的,只是看周家还在忙着买宅子的事情,不好给人家忙中添乱,这才想着再稍等会儿。

  不过,眼下看着周家人就要离开了,杨永康还想着找这中人租房子呢,便觉得心里的话不能再耽搁了,开口便要喊人。

  周老爷子走在最前面,周长宁一回头便看到了杨永康父子俩欲言又止的神情,脑筋一转便明白过来了,不等杨永康出声,便不动声色地落在了后面,径直站在了杨永康身边,佯装什么也没发觉地笑道:

  “杨叔,先前我可是在书上看到过,三进的宅子那可是大得很,不过,宅子大了也空旷得紧,到时候就让杨毅住在我旁边的房间吧,我俩也好有个伴,说不准,二叔二婶也要借此机会让长平那小子单独住出来呢,届时我寻摸一下周边的私塾,一定要找个负责任的夫子,让杨毅和长平跟着去学习,旁的不说,能多识得几个字也是好的。”

  看着周长宁脸上似乎是因为有了同龄人作伴而高兴的微笑,再听听他话里的内容,不得不承认,“私塾”两个字打动了杨永康。

  杨毅身子不好,想以卖力气、种地为生几乎是开玩笑,他原本也就在存着钱打算送儿子去私塾读两年书呢,也无须他读出个什么名堂来,能识字,好找份轻松的活计,以后能够勉强养家糊口,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只不过,每每好不容易攒下的银钱,便会被冬日里杨毅突发的一场风寒又弄得见了底,今年倒还好些,杨毅未曾发病,可是逃荒路上、在东阳郡落脚,无一不是额外的开支。

  因此,尽管晓得自家是明摆着占了便宜,但是听到周长宁这样说,杨永康心里在羞惭之余又不免感到了一阵轻松,为了儿子的未来,就当是他再厚脸皮一次吧,只不过,这一回,他无论如何都要想着法子先把欠周家的船票钱还上再说。

  俗话说,父子连心,杨永康的想法又何尝不会影响到杨毅几分呢?只不过,相比较杨永康知晓世事艰难,杨毅的想法无疑就显得单纯天真了许多,他想得也很简单,早就听说长宁哥读书的时候还能找书肆的掌柜要来抄书的活计,相信他只要把字练好,应当也能找到类似的差事做的吧,到时候,多少也能帮爹分担一二,有他们父子二人合力,欠周家的无论是银钱还是人情,总有还清的那一天的。

  周长宁自然是故意那样说的,他虽然不会有圣父心发作的时刻,但是对于自己本身就愿意使劲儿往上爬的人,还是能够伸出手去拉一把的,他说话的态度也很坦然,似乎并未发觉杨家父子俩窘迫的心境似的,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把那一两分不自在放下。

  周家人很快就抵达了他们新买的宅子,中人的话也不算夸大,附近的环境的确很是幽静,是个适合读书人备考的好居所。

  将宅子的钥匙交给了周大新,中人又介绍了一番这宅子的格局,当初那举人是考虑到万一以后全家会一起来陪考呢,这才将宅子买大了,各个房间里面的家具也都是置办齐全了的,现下正好便宜给了周家人,虽然用的木材都不是什么上好的木料,但是周家农户出身,哪有那么多穷讲究?看着这么多“物美价廉”的家具,高兴都还来不及呢!

  中人前脚离开,后脚周长平便像是解放了天性一般,再也按捺不住第一次见到这般大的宅子的激动心情,小跑着去各个房间转了一圈,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做足了大开眼界的模样。

  涨了见识的也绝不仅仅是周长平一人,只不过,众人自觉年纪摆在那里呢,不肯再像个五岁孩子一般把高兴这等心情都摆在脸上,当然,脸上也都无一不带着欣喜之色就是了,就连觉得自己只是客人的杨家父子俩也不例外。

  按照长幼顺序,周老爷子和老太太、周大新夫妇俩、周二柱夫妇俩、周三全夫妇俩一一挑选了各自的房间,也没忘记把会客用的正厅和吃饭用的堂屋留出来就是了。

  接下来,周长宁挑了一间,随即,不理会周长平的抱怨,在旁边给他也挑了一间,对待杨毅亦是如此,不好叫杨家父子俩离得太远,便干脆给杨永康在杨毅房间隔壁也留了一间空屋子。

  至于周仪霜,房间则是选了周二柱夫妇俩那一排的其中一间屋子,杨氏搂着闺女,口中说着“听说话本子里的千金小姐都是有自己的绣楼的,咱们家地方如今也算宽敞,倒是可以给你腾出来一间小屋子专门做绣活了”,周仪霜默默听着,并未反驳那话本子中的绣楼是一个怎样不见天日的地方。

  作者有话说:

  来啦~

  第七十四章 计划

  周家众人以及杨家父子俩并不是什么坐吃山空的人, 以周家现下五百多两银子的家底儿,放在这衡池郡当中,连个水花儿都溅不出来。

  故而, 周大新去了一家新开的酒楼当掌柜, 周二柱夫妇俩以之前开杂货铺得来的银子,在码头附近租了个小铺面,卖起了“快餐”, 这主意还是周长宁给他们出的呢, 只需要很少的几个人,提前用大锅把菜炒好,到了饭点儿便只需要按照客人点的套餐一人负责打饭,一人负责收钱即可。

  至于周三全夫妇俩, 则是打消了继续卖豆腐的想法, 在和周长宁商议过后,拿着自家从东阳郡带过来的腐乳,去找了城中的大酒楼推销去了,在碰了几次壁之后,由周大新牵线搭桥, 谈成了这门生意, 此后,周三全夫妇只需要一心做腐乳,按时给酒楼供货即可, 这样做即使所得到的利润不及零售, 但是出的货物量会更大一些,所谓薄利多销, 正是这个道理。

  杨永康心知自家还欠着周家买船票的银子呢, 眼下死皮赖脸地继续住在周家的宅子里已经足够过意不去了, 这也并非长久之计,还是得早些赚到银钱搬出去才是,在城中寻摸了几日,因他常年以打猎为生,一身的腱子肉,很是有几分力气,终是被一家武馆看中了。

  时下虽然朝中提倡“重文轻武”,可在乱世之中,读书人的那一套“以理服人”可不怎么吃得开,特别是近日几位王爷开战的消息传了过来,一时间,常年生意冷清的武馆竟也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这不,着实缺人的前提下,才录用了杨永康,也无须他教导什么兵法谋略,教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就是了。

  至于月钱,自然也很是可观,毕竟,眼下还有条件来习武的,无一不是家境优越之辈,武馆开的费用对那些人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这样一来,像杨永康这样的□□月钱也就随之上涨了不少,此外,若是镖局有护送货物的任务,需要向他们武馆借调人手,陪同着走一趟的人还会多得一笔银钱。

  尽管周家人远在衡池郡,又看似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庸碌之人,但实际上,他们对于眼下时局的关注一点儿都不比那些个世家大族少。

  越是传承悠久的高门显贵,其底蕴就越是不容小觑,即时通信都已经算不得什么了,而这些人往往也并没有要将风声隐瞒得死死的打算,因此,每隔上几天,市井上便会出现有关东阳郡战争的最新流言。

  不过,周长宁也并未将其当做流言就是了,在他的有心搜集之下,这些日子以来,关于东阳郡那边的消息都被他整理到了一张纸上,为了更加形象地思考,他还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条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时间轴。

  不得不承认的是,燕王的确有点儿扮猪吃老虎的意思,虽说秦王和楚王联手之后面和心不和,生怕自己全力出手以后反倒被对方轻松捡了个大便宜,但那也是集结了两位王爷的军队呢,燕王的人马竟然能与其针锋相对这么久而没有丝毫落败之象。

  周长宁心里不由得思忖,据他所知,燕王的封地也就东阳郡周遭那么大点儿地方,自其就藩以来,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参奏燕王征兵超过了规格,思索片刻,周长宁脑海中陡然冒出了两个字,私兵?看来,燕王有此野心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有心算无心之下,说不定东阳郡那边还真的能够打一场以少胜多的胜仗呢!

  当然了,这些也只是分析,唯一让周长宁有些不大满意的是,照着眼下这般局面,若是燕王就这么顺顺利利地脱颖而出了的话,那还有他什么事情呢?要知道,自打明白这是一个类似于三国争霸的局面之时,他就没再打算按部就班地科考下去。

  且不提想要一步步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甚至于走到皇帝的视线范围之内,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就说当前的局面,也并没有给他提供安安静静学习几载的环境,左右都是为了护住自己的家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别的路子,都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像在方家商船上遇到一个小小的张成便让家人被为难住了那样的局面,他再也不想见到了。

  对于之后在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周长宁并未在纸张上记录下来,只是对于自己接下来的日子,总算是有了方向,但是在毛遂自荐之前,他总得拿出点儿像样的东西,不是吗?

  于是,周家人便发现了,他们白日里出门上工,早出晚归的,家里却还有一个比他们更加不见踪影的人,正是周长宁。

  也幸好,类似这样的情景,早在周长宁研究白糖方子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因此,周家人都显得格外淡定,就连周长平也被约束着,不让他去打扰堂兄做事,最后,周二柱干脆来了个一劳永逸,打听好了之后,送周长平去了附近的一家私塾,杨永康在拿到自己第一个月的月钱之后,还了船票的一部分,剩下的银钱拿出来大半送杨毅也一并去读书了。

  杨毅本还觉得自己都这么大了,却要和周长平一个小孩子一同待在启蒙班里而有些不大好意思,可是看着周长平每日高高兴兴地去私塾,上课时也格外认真,还先后得了夫子的几次夸奖,也就将心里的那股别扭劲儿彻底抛之脑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虽然没有基础,但这也只是启蒙班罢了,他还就不相信自己学不过周长平一个孩子了。

  看着杨毅每日下学回来之后依旧用功的那股认真劲儿,甚至家里的煤油灯要点到子时,杨永康承认,自己心里还是很欣慰的,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什么大出息,就希望儿子不要像他一样,能够通过读书识字选择一条自己想走的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厢,也幸好周长宁还有系统这个作弊器,虽说到了这里他已经很少再动用系统了,可毕竟眼下时间宝贵,他需要和时间赛跑,以免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再去感慨回天乏力,因此,根据系统提供的方子,周长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日除了吃饭把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周长宁的努力还是得到了他想要的回报的,此番他得出成果的用时,比起试验白糖方子的用时还要短上不少。

  这阵子因着时间紧要,周长宁也顾不得自己原先每日都要洗澡的习惯了,这不,好容易出了成果,便将自己好生“清理”了一番,特别是换下了身上已经穿了近半个月、隐隐散发着一股馊味儿的衣服,与前阵子的模样相比起来,判若两人。

  见到他这副收拾一新的模样,周家众人也都晓得了,这怕是长宁手里正在忙活的事情总算有了着落吧,心里为着周长宁高兴,但行动间也最多限于关切地为他夹一筷子菜、嘱咐林氏接下来几日给他补一补身子,并不详细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要紧事。

  毕竟,从周家村出来这么长时间,周长宁的“靠谱形象”显然已经深入人心了,他们知道,若是该让他们清楚的,长宁自然不会瞒着、若是长宁闭口不提,那就说明他们不能掺和进去,一家子人这么点儿默契还是有的。

  翌日,周长宁一大早便出门了,带着自己这阵子捣鼓出来的物件,径自找到了衡池郡中很是显眼的那座府邸。

  作者有话说:

  呜呜呜,对不起大家,我这周真的快要忙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