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0章 阻敌(2 / 2)


李和尚摸了摸光头,哈哈一笑,说道:“胡忠盼我部渡湖,早已望眼欲穿。请他做个配合掩护,怕不正就是老和尚不撞钟,--正中下怀么?定无难处。区区小事,交给俺办就行了。将军只管请坐享其成。”

“那么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军事议完,杨万虎也不在李和尚营中多留,起身告辞。李和尚难得亲自送出营外,又在营门口约定,初步定下渡湖的日子就放在明夜。

回入营中,杨万虎召集部将,简单地把军议内容转述一遍,然后从诸将中挑选先行的人选。

有什么样的将军,就能带出来什么样的兵。

杨万虎好战,连带他的部将们也都是如此,十个里边有九个都是性如烈火。不等杨万虎把话说完,就一个个争相请缨。其中也有脑子灵活点的,看出了李和尚的私心,少不了痛骂几句,但骂过了,却也一样是争先恐后,全都拍着胸脯保证,“定能完成任务”云云,生怕杨万虎不选他们。

杨万虎踞坐胡床,手按在腿上,视线从诸人的面上一一扫过。

诸将抢的虽欢,他却自有计较,心中暗道:“此去抢滩,这番作战,事关重大。要所选之将,固然须得勇武,但更要紧的却是谨慎耐战。俺麾下诸将,虽然说勇武的多,但是既要勇武、又要谨慎耐战的却实在不多。”

他寻思片刻,把目光落到了方米罕的身上。

在杨万虎的营中,若论勇武,方米罕排不进三甲,他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但如果比谨慎和耐力,稳居诸将之首。何为谨慎?何为耐力?简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只要上官的命令传下,方米罕绝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对杨万虎、李和尚等各军主将营中的偏将,潘贤二曾经在深入接触后,分别有过一番评点,并将此评点呈送给了邓舍,以方便邓舍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各军的长处与劣势。评点到杨万虎军中时,他是这样评价方米罕的:“虽中人之才,坚韧不拔,任事勇敢,有烈士之风。”

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中规中距之时,或难显其名;力挽狂澜之日,立奇功者,方米罕乎?”

方米罕只是中人之才,换而言之,就是个普通的常人,年岁也并不很大,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若是一定要找出个优点,也许就无非“严格遵从命令”一条而已。“中规中距”确实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但是,如果遇到坚强的敌人、逢上残酷的拉锯战时,像方米罕这样以上峰命令为使命的人,很普通的一个人,没有出色的才干,也想不出来什么奇策,只就是********地完成命令,这种人,就很有可能会做出“奇才”、“勇将”都做不了的事情,立下奇功。

正如古人言:天生万物,皆有其用。

即使一个普通的中人之才,也是很有可能会如星光一样璀璨,引起万民仰望,充满敬佩。只是看,他有没有遇到机会,遇到机会了又能否抓住机会。或者说,看他的上官有没有把他放在正确的、合适的位置。

“方米罕!”

“末将在。”

“渡湖之战,你可敢为前锋?”

帐内群将转首,方米罕屈膝半跪,锵声说道:“但从将军令。”

方米罕够有谨慎和耐力,渡湖抢滩,还非得有猛将冲锋不可。

“杨四。”

“你可敢为方米罕偏裨?”

杨四嘿然一笑,不答反问,说道:“请问将军,记功簿上,在末将的名下已记有几颗鞑子头?”

不需记功的文案去翻看,杨万虎也记得清清楚楚,答道:“已有十三颗。”

“自末将追随将军从军,总共已砍下了多少颗的鞑子人头?”

杨四从军不算早,累计他参加过的战斗,克复济南是一个,夺棣州是一个,打宁阳是一个,攻兖州是一个。杨万虎答道:“已有近五十颗。”

“等这次渡湖作战毕,将军,请您看好了,看末将是怎么把这近五十颗给它翻一番的!”杨四睥睨帐内,自信满满,尤其盯了几眼那几个挂有上等尉以及下等校军衔标识的偏将,撇嘴笑道,“待到那时,累积军功,咱也该得个下等校了!”

他这句话却是吹牛,砍人头记功,至多就是尉官,要想升到校官,必须在战术层面上立下有功。要不然,别说砍几十个,就算是砍几百个脑袋,也还就是个尉官。不过,帐内诸人没谁会煞风景,杨万虎大喜而笑,点着杨四,与诸将说道:“有此壮志,才是我杨家虎子。哈哈。”

定下方米罕与杨四两人为先锋,杨万虎编点诸营,抽出八百敢死之士。又再从这八百人中二度淘汰。有兄弟皆在内的,留一人;家中没有兄弟的,不要;太桀骜不驯的,再勇敢也不要;而不够韧性的,也同样剔除。

最终得到了四百四十九人。

本来杨万虎从棣州带来的部众,就已经都是他军中的精锐了。又从精锐中选出来了这四百多人。可谓安辽军中的菁华,尽在於此。

选拣已定,杨万虎吩咐火夫放倒了十几头的牛羊,任其吃饱;又备上美酒,不过限定每人最多三碗。教方米罕和杨四带着他们抓紧休息,只等李和尚那边船只、水手备好,并且得到胡忠佯攻掩护的回文,便就渡湖。